宠物服务消费存在十大陷阱

随着宠物消费不断发展,整个市场出现的热点和问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。今年“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之前,《中国宠物服务十大消费陷阱报告》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。

陷阱一:宠物店销售过期宠物粮

点评:根据国务院颁布的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》规定,对饲料、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和分装的,将由饲料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、和违法经营的产品,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。消费者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过期,在经过相关司法鉴定部门予以确认后,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要10倍赔偿。应尽量资质健全的正规宠物店购买宠物粮,以减少买到过期粮的几率。

陷阱二:宠物店销售带病活体

点评:目前,我国尚没有特别针对宠物的销售、管理法规,所以消费者一旦遇到上述情况,很难找到法理依据进行维权。我们建议消费者购买宠物时,要留意商家资质、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、检疫证明等证明,并及时索要发票等消费凭证,必要时可要求与商家签订一份协议书,以备不时之需。

陷阱三:宠物店服务“名不副实”

点评: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当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,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。增加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,为500元。不过,对于上述情况,消费者不在现场,取证困难。所以,建议消费者去有正规营业执照、信誉较好的店面,以降低被侵犯权益的几率。

陷阱四:宠物店“违法”给宠物打疫苗

点评:据国家相关规定,原则上宠物店不具备“行医”资格。根据《动物诊疗许可证管理办法》,给动物进行医疗处理,需要相关人士持有“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”,表示该持有者具有动物诊疗服务相关知识、技能并可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。同时,从事动物诊疗,需要获得“动物诊疗许可证”和“动物防疫合格证”。不过,一般的宠物店,并不具备上述资格和能力。所以建议消费者给宠物做医疗,请去正规的宠物医院。

陷阱五:宠物店“看人收费”

点评:现在,市场上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宠物店,并没有明码标价。由于李先生在消费前,并没有和店家议定价格,所以发生价格争执后,容易“哑巴吃黄莲”。建议大家在宠物店消费时,先检查是否是明码标价。如果没有透明的价格表,建议先和店主商量清楚、商定价格后,再消费也不迟。

陷阱六:花费数千元买回土狗

点评:网购“名贵犬”变“土狗”的消费欺诈现象时常发生,消费者最后多无法挽回损失或者得到索赔。建议消费者采用“网购”方式购买活体时,尽量采用货到付款方式,将风险降到最低。另外,收养网上异地运输的活体,需要经过防疫等部门严格审查,开具动物健康免疫证明,消费者还可查验商家委托的物流公司是否有营业执照等,多方确认网购安全性。当然,在对网购宠物心中无底的情况下,建议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宠物,见到实体确认后再购买。

陷阱七:串种“宠物被当作”纯种“卖

点评:商家明显存在欺诈行为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当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,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。增加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,为500元。

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名犬时,一定要储备足够知识,或带上专业人士做鉴定,以防上当受骗。

陷阱八:宠物医院做“过度检查”

点评:目前宠物诊疗属于市场定价,畜牧,物价部门只能要求宠物医院做到明码标价。建议消费者带着宠物去诊疗时,和医院有充分沟通,待确认价格后,再开展治疗,且诊疗后一定记要医院开取相关发票,留作备份。

陷阱九:宠物医生不识宠物

点评:按照规定,宠物医院的医生必须持有兽医资格证。但其实,其中也分“动物医生”和“宠物医生”。一般而言,“动物医生”偏向于给猪、马、牛等大型动物治病,而“宠物医生”则是针对猫狗等一般的家庭小型动物。通常,“宠物医生”需持有“宠物医师资格证”。消费者带着爱宠去宠物医院治病时,可要对医师出示相关证件。

陷阱十:宠物店与宠物医院存在不当交易等

点评:在宠物狗方面,我国规定对所有犬实行强制性免疫,免疫接种过的动物发放统一的《宠物健康免疫证》。消费者在购买宠物狗时,可注意查证。另外,建议消费者在资质健全的宠物店购买活体后,尽快去宠物医院做全面检查,如发现问题,可要求商家退货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