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犬病人畜共同传染病毒预防与保健

(一)疾病确认
狂犬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,致死率几达100%。狂犬病初期呈现的症状有非特异性的,如发热、喉咙痛、发冷、不适、厌食、呕吐、呼吸困难、咳嗽、虚弱、焦虑、头痛等,或咬伤部位异样感之特异性的症状,持续数天后,出现兴奋及恐惧的现象。然后发展至麻痹、吞咽困难,咽喉部肌肉之痉挛,以致于引起恐水之现象(故又称恐水症)。

随后併有精神错乱及抽搐等现象。如果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,患者在2~6天内(有时会更久),常因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。

(二)致病因子

狂犬病毒是一种杆状病毒。所有这一属的病毒抗原皆相近,但使用单株抗体或核酸排序,可以区别源自不同地区或动物的病毒。

(三)发生情形

1、本病之发生属全球性,主要于非洲、亚洲、拉丁美洲及中东等地区,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:每年约有55,000死亡病例,其中亚洲占31,000例死亡,非洲约24,000例死亡,其中30%~50%是小孩。

2、狂犬病原属动物的疾病。目前无动物狂犬病病例之地区为西太平洋地区、大部分的澳洲、西欧许多国家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。

(四)传染方式

1、患有狂犬病之动物,其唾液中含有病毒,狂犬病病毒即从已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随着抓、咬而进入人体(偶而经由皮肤的伤口、黏膜)。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爪子抓伤也是危险的,其原因是动物会舔它们的脚。

2、人类患者之唾液也有病毒,理论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是有可能的,但至今尚无病例报告。也曾发生死于中枢神经疾病病患,经角膜捐赠,传染狂犬病至受赠者。蝙蝠群居的山洞或实验室有可能经空气传染。拉丁美洲常发生吸血蝙蝠传染至家畜。

(五)潜伏期

3~8周,偶而短于9天或长于7年以上;视伤害程度、伤口部位神经分佈的多寡、与脑的距离、病毒株别、病毒量、衣服的保护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。也有青春期病患有很长的潜伏期。

(六)可传染期

狗猫自临床症状出现前3~7天(很少超过4天)开始,以及整个病程都具传染力。在某一研究中,蝙蝠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2天即可分泌病毒;另一研究显示,臭鼬在临床症状出现前8天即可分泌病毒,在死亡前约有18天可分泌病毒。

三、预防保健

(一)动物咬伤后预防措施: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的狂犬病专家委员会第8次报告,及美国预防接种谘询委员会建议,第一步必须:立即清洁及冲洗伤口(急救):就是立即及彻底地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伤口15分钟,然后以70%酒精或优碘消毒。除非万不得已,不要缝合伤口。缝合伤口前,以免疫血清浸润局部伤口;缝合尽可能地宽鬆,不可影响血液或其他分泌物顺畅地流出。

(二)特殊免疫措施:被患有狂犬病之动物咬伤后,尽快地将人类免疫球蛋白浸润于伤口(伤口严重者),以中和病毒,并于另一不同部位,接种疫苗,引发其自动免疫力。

1、被动免疫:人类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只可单剂使用,使用剂量20IU/kg,尽可能地以浸润伤口为主,剩余之免疫球蛋白注射部位应尽量远离疫苗施打处。若儿童多处咬伤,可以无菌盐水2~3倍稀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,使浸润量足够。

2、主动免疫:疫苗最好于三角肌部位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种五剂;第一剂尽可能在被患有狂犬病之动物咬伤后即注射(与单量的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,但必须在不同之部位注射),其余的则在第一剂注射后第3、7、14及28天施行。有免疫缺失的病人,接种最后一剂后,采取血清检体,检查狂犬病抗体效价。

如果接种期间,产生过敏反应,请与卫生单位或感染科联络。如果病人已接受过合格疫苗的全程注射,或暴露前预防注射未超过5年,已产生中和抗体,只须追加二剂即可,一剂立即接种,另一剂3天后接种。严重程度的暴露(如咬在头部),则第7天再追加一剂。不需使用人类狂犬病免疫球蛋白。

3、怀孕妇女或小孩仍可使用此疫苗。

(三)不同情况所采取之预防措施:若动物未经挑衅就咬人、未捕捉到动物、且当地该种动物是有狂犬病的情况下,接种免疫球蛋白及疫苗。

野生肉食动物及蝙蝠,当成狂犬病处理,除非实验证明没有狂犬病。若能捕捉到,立即安乐死(饲主及卫生单位同意下),脑组织以萤光法检查,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狂犬病。被犬猫咬到,或观察期间,是否须要立即接种免疫球蛋白及疫苗,视动物的行为、当地是否有狂犬病、或咬人时的情况而定。

(四)接种现行的狂犬病疫苗后,有微小机率得到脑炎,但因太罕见而无法确定其因果关系。接种五剂疫苗者,约25%注射部位有局部反应,如疼痛、红斑、肿胀、或痒。约20%有轻微的全身性反应,头痛、呕吐、肌肉痛、腹痛、晕眩等。

“血清病”反应,原发性的荨麻疹、全身痒、喘鸣,也偶有报导。曾接受暴露前预防接种者,再追加接种狂犬病疫苗后2~21天,约6%产生过敏反应,症状有搔痒性红疹、荨麻疹、关节痛、关节炎、血管性水肿、呕吐、发烧、不适,但不曾发生致命性反应。

四、治疗照护

(含病人、接触者及周遭环境之处理)
(一)狂犬病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之第一类传染病,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机关。
(二)隔离:整个病程中必须严禁接触患者之呼吸道分泌物。
(三)消毒:唾液及污染的器物必须消毒。虽然文献上尚未有从病人传染照顾者,但与病患密切接触仍应注意,医护操作时务必穿戴外袍、橡皮手套,及避免病人因咳嗽而将唾液喷及脸上。
(四)检疫:对人无须执行检疫。
(五)接触者处理:如接触者有开放性伤口,或其黏膜被病人唾液污染,则需施行抗狂犬病之特殊处置。
(六)接触者及感染源调查:查明染患狂犬病的动物,及被咬的人及动物。
(七)治疗方法:对于病患给予支持性加护治疗。

狂犬病

1.症状:宿主范围包括整体温体动物。动物感染时会呈现狂躁期及麻痹期,人类也似。临床症状主要出现行为异常,咽喉逐渐麻痹,吠叫声改变,下巴下垂,流涎,最后行动失调、麻痹、抽筋而死亡。

潜伏期平均3-8周(视咬伤之部位,因为病毒的体内传染方法是依赖神经的传导,其最终的感染部位为脑部,所以伤口离头部越近,潜伏期就越短),发病后5-7天死亡。人类之临床症状:发病时会有焦虑、头痛、发烧、咬伤部位有异样感,然后会出现麻痹及患者饮水时有吞咽困难现象,见到水即诱发喉部肌肉之痉挛,即所谓恐水现象,故俗称恐水症,且併有精神错乱及抽搐之情形,最后因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。

2.预防:咬伤,吸入空气中病毒颗粒,或经由黏膜进入均可感染。如何避免感染狂犬病:A.从事狂犬病相关高危险群的工作人员(兽医、研究人员、野生动物研究人员、捕狗人员)应事先接受预防注射,并每年确定抗体力价,以确保本身安全。

B.赴狂犬病疫区洽商及旅游应避免被温血动物咬伤或舔舐伤口。C.预防宠物感染狂犬病即是保障自己的健康,故应为宠物定期注设动物用狂犬病疫苗,切勿随意弃养宠物,另进口的动物需经检疫,故切勿饲养走私动物。

3.处理:疫区及非疫区发生应采取扑杀为原则,故畜主应每年确实做好犬猫预防注射。本病主要经由动物咬伤传染,遭动物咬伤时应视咬伤情况送医治疗,依据医师诊断,施予预防破伤风及其他细菌感染的防护措施。

如果被猫、狗咬伤,依现行法令,可要求畜主将该动物送合法之动物医院留关察十天,取得证明,如果动物未发病,人就不会感染狂犬病毒。如果被狂犬病动物咬伤,应先以消毒水洗清患部,再在患部注设免疫球蛋白,同时进行不活化疫苗注射。

4.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疫苗介绍:

注射时程:

A.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:必须于四十八小时内注设一剂,以中和伤口病毒。

B.人用狂犬病疫苗:引发自动免疫能力。未曾注射者,总共需注射五剂。第一剂在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后即注射,其余则在第一剂注射后之第三、七、十四及第三十天时施打,第九十天可再追加一剂。

注射疫苗可能发生之反应:

A.局部反应:疼痛、红斑、注射部位肿胀发痒。

B.全身性反应:头痛、呕吐、肌肉痛、下腹病、昏眩。

C.严重者可能发生脑炎。

相关文章